PRODUCT CENTER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电阻器

2024中国光伏展光伏产业全景市场爆发趋势详解

发布时间:2024-03-27 14:42:35   来源:爱游戏官方网站
 

  光伏产业指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主要技术,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能热发电或太阳能光提炼制取物质及各种必要的及其他涉及的生产技术的总称。它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它利用太阳能直接变换可供人们使用的有价能源,因此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途,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力的拉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是太阳能电池板的原料硅片和晶体硅原料的生产。这一产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也可大致分为晶体硅生产和晶体硅提纯,之后的流程有生产硅片、切割硅片、硅片制绒(提高电池对光的吸收作用)等。

  光伏产业链的中游是由生产晶硅电池片开始的,将晶硅体加工为电池片,是实现光电转化的核心步骤。在我国,晶硅(单晶、多晶)光伏组件的应用占到了市场的95%以上。然后就是电池组件的生产,将电池片组装成电池组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光伏产业链中游的尾端。

  光伏产业链的下游是光伏系统的应用,包括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家庭光伏、光伏路灯、光伏交通信号灯、“光伏+”等多种光伏应用。这个环节是光伏产业链中人们比较熟知的。

  光伏发电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达2.7万兆瓦,占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随世界各国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投资持续不断的增加,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全球光伏发电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1.2万亿美元。

  当今,国际光伏市场处于技术竞争和价格下降的阶段,高效、低成本、高质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随着单晶硅技术、多晶硅技术、异质结技术、非晶硅技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新型技术的涌现,光伏发电的技术进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预计未来,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将更广泛,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签署《巴黎协定》后,各国对环保节能的重视在增加,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政策支持也慢慢变得倾斜,这有力地推动了光伏发电的市场热度。中国作为世界上光伏产业最为兴旺的国家之一,政府一直积极鼓励和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扶持措施,促进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政策支持将继续对光伏发电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推动。

  上游包括:原料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制造,硅片的生产。

  硅料作为产业基础原材料,早期曾被国外封锁,2013年后在光伏产业政策的持续驱动下,国内多晶硅厂商技术突飞猛进、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一下子就下降,我国多晶硅行业呈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趋势。

  2019年,我国多晶硅有效产能达46.6万吨,产量达34.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7.3%,同比提升了9.2个百分点。2008-2019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8.80%和36.67%,多晶硅原料的供应已不再是光伏太阳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硅料产能周期已过,且20年产业链价格大跌降低硅料厂商扩产意愿,20年新增仅东方希望3万吨,协鑫2万吨,同时海外预计退出约10万吨,21年扩产除了通威8万吨(年末投产,还需考虑爬坡,对当年产量无贡献),无另外的新增产能。由于硅料环节扩产需1-2年,故未来硅料产能确定性很强。

  晶体硅可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两者都具有金刚石晶格,具有金属光泽、可导电,并且具有半导体性质。根据不同的硅原料,可制作而成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

  单晶硅电池具有高电池转换率和良好的稳定性,但其成本高,早在20年前,单晶硅电池就突破了20%以上光电转换效率的技术壁垒。

  2019年,全球生产规模前十的硅片企业均为中国企业,总产能达到157.3GW,约占全球全年总产能的85.4%;产量为126.7GW,占全球总产量的91.6%,同比提升10.5个百分点。

  太阳能电池最重要的包含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靶材主要使用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环节以及HIT(异质结)电池的导体层。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按照生产的基本工艺不同可分为硅片涂覆型太阳能电池以及PVD工艺高转化率硅片太阳能电池,其中硅片涂覆型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不使用溅射靶材。

  目前靶材大多数都用在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而HIT作为PERC(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电池)未来的替代技术,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从而带动靶材需求。

  根据Pvinfolink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光伏电池产量全球市占率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通威10.1%、爱旭股份5.1%、晶澳5.1%、晶科5.1%、韩华4.9%。通威是连续三年成为全世界产能及出货量第一的独立第三方电池企业。

  光伏玻璃位于光伏产业链中游, 由于晶体硅电池片机械强度差,并且其电极很容易受到空气中的水分和腐蚀性气体的氧化和锈蚀,使得其在露天环境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所以通常利用光伏玻璃与背板通过EVA胶膜将电池片密封在中间,这样做才能够保护电池不受水分、氧气等气体的氧化和腐蚀。之后再安装铝边框与接线盒,由此封装成太阳能电池组件。

  光伏玻璃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超白压花玻璃、超白加工浮法玻璃及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玻璃。一般而言,晶体硅光伏组件使用超白压花玻璃或超白加工浮法玻璃。

  一方面可以对太阳能电池起到保护作用,增加光伏组件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另一方面,由于超白压花玻璃及超白加工浮法玻璃的含铁量相比来说较低,透光率更高,可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光伏玻璃产业高度集中,福莱特与信义光能市场占比约为58%,是光伏玻璃的领域的寡头,竞争优势明显。

  光伏支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支撑、固定、转动光伏组件而设计安装的特殊结构件。

  光伏支架需要在特定环境下经常使用。具备较强的抗风压、抗雪压、抗震、抗腐蚀等机械性能,确保在风沙、雨、雪、地震等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运作,并且常规使用的寿命一般要求达到25年以上。需要满足项目地的各项标准。

  光伏电站设计核心为结构设计,整个光伏电站结构设计主要是通过光伏支架实现,光伏支架在光伏电站建设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CPIA预测2020-2025年我国固定式光伏转动区分为固定支架和跟踪支架。

  在全球来看,目前美洲地区依旧是光伏跟踪支架的主要市场,占全球跟踪支架需求的一半以上。但近年来很多新兴光伏市场,特别是亚洲、澳大利亚及非洲,跟踪支架的需求也快速提升。

  根据Wood Mackenzie统计,全球前七大跟踪支架厂家只有中信博和Nclave为中资企业,其他均为欧美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的先发企业,NEXTracker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3%、30%及29%,技术方案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定的用户习惯。

  相比之下,作为光伏主要硬件国产化最后一步,中国光伏支架企业企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仅为10%(2019年)),市场潜能较大但也同样需要一定时间。

  目前国内逆变器、跟踪支架厂商在全球份额仍远不及光伏中游环节70-80%的市占率。

  中长期看中国厂商具备产品更新迭代快,产业链、人工等优势,随着中国厂商在海外的品牌力逐渐增强,全球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中国逆变器龙头厂商持续降本增效,产品性价比优势凸显并赶超海外企业,而海外部分厂商如Schneider(退出公用事业规模的逆变器业务)、ABB(向Fimer出售逆变器业务)等逐步退出市场,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改善。

  2019年逆变器厂商海外市场规模份额TOP3分别是:华为市占率为17%、SMA市占率为11%、阳光电源市占率为10%。

  过去几年,我国以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为主,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政策推动方面以国家主导为主,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运行方式,更容易迅速推动集中式光伏系统的建设,直接引发现有光伏装机中,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占比较高。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规模化应用起于2009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电建筑应用”,分布式受到国家重视,除了它灵活多变的形式外,分布式光伏主要在用户侧的优点越发凸显。

  光伏作为目前大力推广发展的一种能源,在“双循环”下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内循环中,光伏发电作为可循环能源,可以保障能源供给。在外循环中,一直在升级、完善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将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光伏企业加快布局。

  “十四五”期间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约358.4GW,年均约71.7GW, 比“十三五”期间年均装机量增长约78%,光伏全产业链所有的环节如分布式光伏、BIPV、光储一体化等项目将迎来加速发展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碳中和、能源局表态2021年风、光装机120Gw,均助推行业估值中枢进一步抬升。

  全球储能市场进入爆发期,国内储能市场主要是大储,大储发电侧的下游客户主要是“五大六小”。根据公开信息,对“五大六小”所代表的企业简单梳理了一下。

  五大:即五大电力央企,分别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

  六小:即六小豪门,分别为国投电力、中广核、三峡集团、华润电力、中节能、中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能源集团)于2017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央骨干能源企业,拥有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业务,产业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资产总额18976亿元,营业总收入6908亿元,净利润618亿元,煤炭产量5.7亿吨,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发电量11032亿千瓦时,供热量4.64亿吉焦,火电总装机量1.94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869万千瓦,风电总装机量499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5859万千瓦。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企业成立于2004年11月8日,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A+H股上市公司,H股和A股股票分别于2005年6月15日、2007年10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主要经营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化工六大板块业务。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352亿元,同比增长43.7%;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502.7亿元,同比增长28.3%。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31日成立,1997年3月18日上市。是国家能源集团控股的核心电力上市公司和常规能源发电业务的整合平台,产业涉及火电、水电、风电、光电、煤炭、化工等领域,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为全国第二大电力上市公司。

  2021年国电电力实现营业收入168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19.68亿元,同比减少146.48%。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是做火力发电节能环保领域的研发技术、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咨询服务等业务。公司于2010年8月在深圳证劵交易所创业板上市。

  2021年营业收入约5.42亿元,同比增加18.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95万元,同比减少39.29%。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022年1月2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02年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风电的专业化公司。龙源电力已成为一家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集团,在全国拥有300多个风电场、8个光伏电站和2个火电企业,以及生物质、潮汐和地热等发电项目。

  2021年龙源电力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9.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亿元,同比增长28.67%。

  英力特成立于1996年11月12日,并于1996年11月20日上市,主体业务为发电、生产经营氯碱类产品、氰胺类产品。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约22.95亿元,同比增加17.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9.5万元,同比减少93.83%。

  公司于1995年4月设立,注册地在湖北武汉。2000年3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业务板块最重要的包含火电、水电和新能源发电。

  2021年营业收入约121.64亿元,同比增加20.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535万元,同比减少102.53%。

  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6日成立,2011年12月3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及附属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分为两部分,即环保节能解决方案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设备制造及服务业务。2021年收入约为人民币120.733亿元,比去年减少约22.7%;毛利约为人民币7.205亿元,比去年减少约75.6%;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8.396亿元。

  截止2021年底风电装机规模49.99GW,光伏装机规模8.6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120GW,2025年目标暂未公布。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电(CHD),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注册资本120亿元人民币,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组建的五家国有独资发电公司集团之一,属于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1]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华电主业为:电力生产、热力生产和供应;与电力相关的煤炭等一次能源开发;有关专业技术服务。

  公司于1994年6月28日成立,2005年2月3日上市。其主体业务为建设、经营电厂,包括大型高效的燃煤燃气发电机组及多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

  2021年,华电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044.22亿元,同比上涨12.27%。2021年,净利润亏损49.65亿元,同比降低211.8%。

  股票简称*ST华源,公司于1996年10月28日成立,1996年10月21日上市。华电能源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内最早的国有大型电力上市公司。全资、控股拥有9家发电供热企业、2家煤炭企业、4家专业公司。

  2021年营业收入约98.02亿元,同比减少8.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9.37亿元。

  1999年11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家电力系统首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电力高科技第一股,现为中国华电集团直属单位。产业涵盖电网自动化、电厂及工业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信息与安全技术、电力电子等五大核心板块,同时以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为支撑,主要在电力、工业、新能源等领域为客户提供配套自动化、信息化产品、集成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58.9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11%;实现总利润4.8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4.51%;实现净利润4.38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5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2.74%。

  企业成立于1993年10月12日,2005年3月3日作为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贵州境内“两江一河”(北盘江、芙蓉江、三岔河)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共建成投产9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233.5MW。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20.36亿元,同比减少23.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减少47.15%。

  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4日,与2001年3月28日上市,火力发电,供暖、供热,水力发电,风力发电,风力发电设施安装及技术服务,购售电业务、增量配电业务投资和运营,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电力工程设计、施工、电力设备上门维修等。

  2021年营业收入约65.74亿元,同比减少9.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9.2亿元,同比减少2449.42%。

  华电重工是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及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科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08年12月,2014年12月11日在上海证劵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业务涵盖国内外电力、煤炭、石化、矿山、冶金、港口、水利、建材、城建等领域。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3.3亿,同比增长16%;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同比增长213.6%。

  截止2020年底华电集团风电装机规模为19.27GW,光伏装机规模5.09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75GW。2022年可控装机超过2.2亿千瓦,煤炭产能超1亿吨/年。2025年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未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清洁能源占比接近60%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注册资本金370亿元,主体业务覆盖电力、煤炭煤化工、金融、环保、商贸物流和新兴产业。

  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7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42%。资产总额达到8600多亿元,在役及在建资产分布在全国32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是大唐集团的旗舰企业。企业成立于1994年,是第一家同时在香港、伦敦、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目前已从单一的火力发电企业成长为涉足多个领域、多种产业的综合能源公司2020年,16个风电项目、共计136.15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10个光伏项目、共计94.4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公司总装机容量的29.4%。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4.12亿元,同比增长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64亿元,同比减少404%。

  公司原名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3月22日正式成立,1996年9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6年7月10日,更名为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华银电力非公开发行股份收购大唐耒阳发电厂全部经营性资产、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大唐华银张家界水电有限公司35%股权。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16.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减少6653%。

  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9月4日成立,2000年3月23日上市。主要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以电力生产为主的能源项目,包括水电、火电和风电等,主要发电资产位于广西;发电是公司当前的核心业务,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公司热情参加售电侧改革,正在开展以电为主的发-售电业务拓展。

  公司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5.8亿,同比增长34.6%;实现归母净利润7.6亿,同比增长94.3%。

  前身为2004年9月23日成立的大唐赤峰塞罕坝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电力企业之一。公司于2010年12月1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中国燃煤发电站提供环保节能整体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2004年5月10日成立,2016年11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公司2021年实现52.88亿元,较去年减少22.5%。归母净利润亏损2亿元,较去年减少。

  截止2021年底大唐集团风电装机规模为25.45GW,光伏装机规模5.35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42-62GW。2025年实现碳达峰,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成立于2015年7月,由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重组组建。国家电投是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2022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位列260位,经营事物的规模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国家电投现有员工总数13万人,拥有62家二级单位,其中5家A股上市公司、1家香港红筹股公司和2家新三板挂牌交易公司。

  公司1997年11月20日成立,2002年9月26日上市。主体业务涉及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充换电及火电、供热、生物质能、电站服务等领域。公司以清洁能源为主线,打造了东北、西北、华东、江西、华北5个区域新能源基地。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1.77亿元,同比增长30.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亿元,同比减少5.79%。

  自2022年5月13日起,公司启用新名称“国家电投集团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证券简称“电投产融”。企业成立于1998年9月,1999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是河北省公用基础设施行业唯一的一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营业范围有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与施工;电力设施及供热设施的安装、调试、检修、运行、维护;供热设备、电力设备及配件的销售;售电;电能的输送与分配活动。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等。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8.54亿元,同比减少33.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6亿元,同比增加1.98%。

  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30日成立,2000年11月1日上市,是国家电投集团唯一的节能环保产业平台。营业范围包括废气治理、废水治理、固废治理节能环保产品制造、销售及服务;核环保工程投资、建设、运营及技术服务等。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44.38亿元,同比增加20.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5277.86万元,同比增加100.43%。

  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8日成立,2007年4月18日上市。主要业务为煤炭产品主要销售给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区燃煤企业,用于火力发电、煤化工、地方供热等方面。电力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家电网东北分部,用于电力及热力销售等。

  2021年营业收入约246.49亿元,同比增加22.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5.6亿元,同比增加71.92%。

  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为2004年3月24日成立,并于2004年10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火电、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综合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常规能源业务的核心子公司。

  2021年营业收入347.3亿元,同比增长22.18%;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5.15亿元。

  截止2021年底国家电投风电装机规模为41.13GW,光伏装机规模8.09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40-50GW。2023年达峰,2025年清洁能源占比60%以上。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能)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创立于1985年。公司注册资本349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包括电源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金融、煤炭、交通运输、新能源、环保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开发、投资、建设、生产、销售,实业投资经营及管理。

  公司于1994年6月30日成立,2001年12月6日上市。主要经营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电厂及开发、投资、经营与电厂有关的以出口为主的其他相关企业;热力生产及销售;电力生产及销售。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6.05亿元,同比增加20.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2.64亿元,同比下降324.85%。

  公司于1994年5月12日成立,1994年5月20日上市。主要经营火力发电、供应,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销售、维护和管理;风力发电以及其他新能源发电和供应;对煤炭、铁路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等业务。

  2021年营业收入约189.34亿元,同比增加23.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52亿元,同比减少40.42%。

  公司于1994年3月28日成立,1997年5月9日上市。主要经营业务有售电;电力、热力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电线电缆、电子产品、电器机械及器材、橡皮及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输变电设备销售等。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约41.81亿元,同比增加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9434万元。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华能集团控股和管理的大型流域水电企业,成立于2001年,于2017年12月15日上市。主要经营国内外电力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电力等能源工程的投资、咨询、检修、维护及管理服务。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02亿元,同比增长4.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8亿元,同比增长20.75%。

  长城证券正式成立于1996年5月,法定代表人张巍。目前,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其他主要股东包括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新江南投资有限公司等。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约77.57亿元,同比增加12.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66亿元,同比增加17.58%。

  截止2021年底华能集团风电装机规模为29.17GW,光伏装机规模9.12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80GW。计划2025年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子企业,由三峡集团最核心的水电开发建设业务发展而来。2015年7月,三峡集团组建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三峡集团大型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实施主体,全面承接三峡集团国内外水电开发建设业务。2017年9月,三峡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三峡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三峡集团清洁能源项目开发的机电工程建设管理任务。2020年11月,三峡集团整合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和三峡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核心业务包括大水电开发建设、抽水蓄能业务、新能源业务、长江生态环保,并参与集团境外重大项目建设并提供机电技术支持。

  长江电力是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创立于2002年9月29日,2003年11月在上交所IPO挂牌上市。长江电力主要从事水力发电、清洁能源和智慧综合能源、配售电以及投融资业务,是中国最大的电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

  2021年营业收入556.5亿元,同比减少3.7%;归属于上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2.7亿元,同比减少0.09%。

  湖北能源于2005年2月由原湖北省清江水电投资公司和湖北省电力开发公司合并组建而成。

  2007年,通过引入长江电力战略投资,实现股权多元化。2008年,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公司以电力为核心,重点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天然气、煤炭储配、供热,优化发展火电,探索发展煤制气、页岩气、配售电等产业。

  2021年营业收入约226.18亿元,同比增加32.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39亿元,同比减少4.81%

  2021年6月,三峡能源正式在沪市主板上市,是国内电力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IPO,同时也是当期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上市公司。经营范围有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投资;清洁能源、水利、水电、电力等。

  2021年营业收入约154.84亿元,同比增加36.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6.42亿元,同比增加56.26%。

  截止2021年底三峡集团风电装机规模为11.78GW,光伏装机规模9.7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70-80GW。2021年三峡能源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9600万千瓦,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运营企业。

  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英文缩写:CGN),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的中央企业。中广核以“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 为使命,经过40余年的发展,构建了6+1产业体系,业务已覆盖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数字化、科技型环保、产业金融等领域,拥有2个内陆上市平台及3个香港上市平台。

  截至2023年3月27日,中广核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超7890 万千瓦,其中在运核电装机超3056万千瓦,国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超3515万千瓦,海外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超1325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覆盖全国30个省区,为海外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电力。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广核集团旗下子公司,由10多家联属公司组成的清洁能源企业,总部位于深圳福田。2014年3月25日,公司注册成立。2014年12月,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单一经营核能发电业务的上市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以核能为主的电力生产、热力生产和供应,组织实施核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组织核电站运行、维修及相关服务;组织开发核电站的设计和科研工作等。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806.79亿元,较上年增长14.3%;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

  中广核新能源1994年9月29日成立,2014年10月3日上市。是一家电源种类和地理分布多元化的独立发电商,公司的资产组合包括位于中国及韩国的风力、太阳能、燃气、燃煤、燃油、水力、热电联产及燃料电池发电项目。2010年11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公司股本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2021年公司收入16.95亿美元,同比增加47.38%;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溢利1.85亿美元,同比增加13.99%。

  截止2021年底中广核风电和光伏装机总规模超过39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超过20GW。2021年完成国内新能源工程建设累计投运容量400万千瓦任务目标。12月,如东h8#300MW、平潭大练240MW、汕尾后湖500MW等海上风电全容量并网风电、太阳能等国内新能源装机容量近2800万千瓦,境外清洁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设集团合并重组的重大决策。新的中核集团建立起先进核能利用、天然铀、核燃料、核技术应用、工程建设、核环保、装备制造、金融投资等核心产业以及核产业服务、新能源、贸易、健康医疗等市场化新兴产业。

  中国核电2008年1月21日成立,2015年6月10日上市,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和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核电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输配电项目投资、投资管理等。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623.67亿元,同比增长19.30%;归母净利润为80.38亿元,同比增长34.07%。

  中国核建2010年12月21日成立,2016年6月6日上市,是一家以核电工程、工业和民用工程建设等为主营业务的大型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掌握了包括CNP、M310、CPR1000、EPR、VVER、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实验快堆、先进研究堆等各种堆型、各种规格系列的核电建造能力。

  2021年营业收入约837.2亿元,同比增加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33亿元,同比增加12.7%。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苏州阀门厂,是一家集工业阀门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制造企业,为石油、天然气、炼油、核电、电力、冶金、化工、造船、造纸、医药等行业提供阀门系统解决方案,并于199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阀门行业和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首家上市企业。

  2021年营业收入约15.58亿元,同比增加33.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亿元,同比增加14.81%。

  中核国际2002年6月25日成立,2003年1月6日上市,中核国际集团积极寻求及拓展海外铀资源业务,发展勘探矿产物业,及参与铀资源贸易。

  2021年中核国际收入2.81亿港元,同比下降83%;净利润116.3万港元,上年同期亏损8832.4万港元。

  截止2020年底中核集团风电装机规模为1.76GW,光伏装机规模为3.49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22GW。未来计划以每年不低于500万的规模发展2021年发展200万千瓦风光储热多能互补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

  中国节能全称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6月22日,首次注册资本达到了7700万。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属于环保的研究和发展行业集团属于国有独资的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业业务就是投资节能环保、经营相关业务、管理能源项目和节能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经营少量的房地产项目。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节能”)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和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于2010年联合重组成立的中央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信息材料产业、环保材料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三个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公司在信息材料产业、环保材料产业领域的产品均为功能性材料。

  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04月12日成立,于2022年8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太阳能,证券代码:000591)。是国内第一家以太阳能发电为主、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为辅的上市公司。

  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节能风电,股票代码:601016)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现代股份制公司。公司于2014年9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是一家以从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企业。

  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3月28日成立,2010年11月12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主要从事节能环保装备业务、电工装备业务。

  21年营业总收入为11.34亿元,同比下降39.77%;净利润亏损2.3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22亿元

  截止2020年底中节能集团风电装机在建规模为1.9GW,筹建规模为2GW,光伏装机规模为5.04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15GW。2021年中节能阳江南鹏岛300MW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并网,多个陆上和分散式项目实现并网。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润电力”)成立于2001年8月,2003年1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836)。华润电力是华润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是中国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综合能源公司之一,业务涉及风电、光伏发电、火电、水电、分布式能源、售电、综合能源服务、煤炭等领域。

  截至2022年底,华润电力总资产2,833.88亿港元,运营装机容量67,814兆瓦,发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52,581兆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权益装机占比32.3%,业务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连续第16年入选“普氏能源资讯全球能源企业250强”和《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187位和第1305位。

  截止2021年6月华润电力风电装机规模为13.845GW,光伏装机规模为0.803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40GW。2021年目标为新增风电和光伏项目并网容量2.51GW。

  国投电力成立于2002年,是国投旗下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国投电力”,股票代码“600886”)。至目前,国投电力拥有投资企业110多家,员工约8900人,业务涉及水电、火电、光伏、风电、储能、售电及综合能源服务领域,营业范围主要包括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以电力生产为主的能源项目,业务覆盖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个国家。国投电力装机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水火并济、风光互补,电源结构优良。

  至2021年底,公司已投产控股装机容量3622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077万千瓦,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357万千瓦,

  2021年度,公司营业收入436.82亿元、利润总额65.49亿元,资产负债率63.52%。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润电力”)成立于2001年8月,2003年1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836)。华润电力是华润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是中国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综合能源公司之一,业务涉及风电、光伏发电、火电、水电、分布式能源、售电、综合能源服务、煤炭等领域。截至2022年底,华润电力总资产2,833.88亿港元,运营装机容量67,814兆瓦,发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52,581兆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权益装机占比32.3%,业务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连续第16年入选“普氏能源资讯全球能源企业250强”和《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187位和第1305位。

  截止2021年10月国投电力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为3.45GW,“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数为30GW,清洁能源占比72%。公司“十四五”规划预测,到2025年,国投电力规划境内外控股装机容量将突破50GW,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2%。

  “2024中国太阳能光伏与储能产业展览会”将于2024年4月21-23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龙蟠路88号)举办,展馆面积达到50,000㎡,将要重点展示:太阳能光伏、光伏生产设备、光伏电池、光伏原材料、光伏应用产品、光伏工程与系统、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国际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国际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动力及储能电池、储能技术应用、电池&电芯生产加工设施、电池加工生产设备、新能源智慧工厂、电池材料、光储充及配套设备、充换电及配套设备等,为全球光伏、储能产业链制造商及应用端买家群搭建最佳展示、交流与贸易平台。



上一篇:先进封装技术之争 三霸统领五强跟随中国队蓝海逐浪
下一篇:普渡科技:用机器人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效率